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类 > 执业医师 >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精讲笔记第七篇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4)


  【治疗】
  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病因治疗。强调治疗须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以及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目标为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健康和学习、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而且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5个要点分别为: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治疗观念上的进步。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1993)和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1998)分别对大样本的T1DM和T2DM患者进行了平均为期6.5年和10.4年的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应用强化治疗使血糖接近正常可减少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首次证实控制血糖的重要性。EDIC研究(糖尿病干预和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为DCCT的后续研究,初步结果表明早期强化治疗可延缓T1DM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这一保护作用可持续较长时间(称为"代谢记忆效应");Steno-2研究(2003)结果表明,全面控制T2DM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心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在糖尿病诊断之时就应该注意保护或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不仅仅是控制血糖。除了控制空腹高血糖,还应注意餐后血糖和HbA1c达标,减少全天血糖波动。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高血糖以及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因此糖尿病防治策略应该是全面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除积极控制高血糖外,还应纠正脂代谢紊乱、严格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例如阿司匹林)、控制体重和戒烟等并要求达标(表8-2-2)。
  (一)糖尿病健康教育
  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医学模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医护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健康教育被公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患者和国家均受益。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应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学会测定尿糖或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掌握医学营养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血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从而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并达标,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生活应规律,戒烟和烈性酒,讲求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二)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
  是另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长期严格执行。对T1DM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则的餐次安排等措施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对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医学营养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糖约物剂量。医学营养治疗方案包括:
  1.计算总热量  首先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查表或用简易公式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105~125.5M(25~30kcal),轻体力劳动125.5~146kJ(30~35kcal),中度体力劳动146~167kJ(35~40kcal),重体力劳动167kJ(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体重逐渐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
  2.营养物质含量  糖类约占饮食总热量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忌食用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各种糖果、甜糕点饼干、冰淇淋、含糖饮料等)。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15%,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蛋白质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脂肪约占总热量30%,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应为1:1:1,每日胆固醇摄人量宜在300rag以下。
  此外,各种富含可溶性食用纤维的食品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每El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不宜少于40g,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粗谷物、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每日摄人食盐应限制在10g以下。限制饮酒。
  3.合理分配  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后,按每克糖类、蛋白质产热16.7kJ(4kcal),每克脂肪产热37.7M(9kcal),将热量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并根据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
  4.随访  以上仅是原则估算,在治疗过程中随访调整十分重要。如肥胖患者在治疗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进一步减少饮食总热量;体型消瘦的患者,在治疗中体重有所恢复,其饮食方案也应适当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三)体育锻炼
  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T1DM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可能处于胰岛素相对不足和胰岛素过多之间。在胰岛素相对不足时进行运动可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加、血糖升高;在胰岛素相对过多时运动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反应。故对T1DM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对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四)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并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计进行自我监测血糖(SMBG);每3~6个月定期复查AIC,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以及心、肾、神经和眼底情况,尽早发现有关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五)口服药物治疗
  1.促胰岛素分泌剂
  (1)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第一代SUs如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等已很少应用;第二代SUs有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和格列美脲(glimepiride)等。第二代SUs的作用特点见表8-2-3。
  SUs的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作用部位是胰岛β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K脚是钾离子进出细胞的调节通道,对葡萄糖以及SUs刺激胰岛素分泌非常重要。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葡萄糖被胰岛β细胞摄取和代谢,产生ATP,ATP/ADP比值升高,关闭KATP,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膜去极化,激活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使血糖下降。KATP由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Kir)和磺脲类受体(SUR)组成,含有4个Kir亚单位和4个SUR亚单位。Kir形成钾离子通道,SUR则调节Kir开放或关闭。SUs与SUR结合,也可关闭KATP,通过上述相同过程,启动胰岛素分泌而降低血糖,其作用不依赖于血糖浓度。SUs降血糖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机体尚保存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适应证:SUs作为单药治疗主要选择应用于新诊断的T2DM非肥胖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年龄>40岁、病程<5年、空腹血糖<10mmol/L时效果较好。随着疾病进展,SUs需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当T2DM晚期β细胞功能几乎消失殆尽时,SUs及其他胰岛素促分泌剂均不再有效,而必须采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禁忌证或不适应证:T1DM,有严重并发症或晚期B细胞功能很差的T2DM,儿童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大手术围手术期,全胰腺切除术后,对SUs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等。
  不良反应:①低血糖反应:最常见而重要,常发生于老年患者(60岁以上)、肝肾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者,药物剂量过大、体力活动过度、进食不规则、进食减少、饮含酒精饮料等为常见诱因。糖尿病患者随病程延长和自主神经系统损伤,对低血糖的对抗调节能力越来越差,低血糖症状也越来越不明显、不易被察觉。严重低血糖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反复或持续低血糖可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甚至昏迷死亡,应予避免。作用时间长的药物(如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较容易引起低血糖,而且持续时间长、停药后仍可反复发作,急诊处理时应予足够重视。②体重增加:可能与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有关。③皮肤过敏反应:皮疹、皮肤瘙痒等。④消化系统: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偶见肝功能损害、胆汁淤滞性黄疸。⑤心血管系统:上述SUs关闭β细胞膜上KATP而刺激胰岛素分泌,但KATP至少有三种类型:SURl/Kir6.2主要分布在胰腺β细胞和大脑神经元,SUR2A/Kir6.2主要在心肌、骨骼肌,SUR2B/Kir6.2主要在血管平滑肌。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KATP主要调节心肌收缩、氧耗量、血管阻力和血流量,在生理情况下基本上是关闭的,缺血时则开放,使血管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可减轻对心肌组织的损伤。SUs关闭心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KATP,可能妨碍缺血时的正常反应。不同SUs对不同类型KATP的亲和力不同、选择性结合的特异性不同,某些SUs。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影响,但有待于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
  临床应用:目前应用的基本上是第二代SUs。各种药物的降糖机制基本一致,虽存在作用强度的差别(格列美脲最强),但作用强的片剂量较小,作用弱的片剂量较大,因而相同片数的各种SUs临床效能大致相似,各种SUs最大剂量时降糖作用也大致一样。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用,根据血糖逐渐增加剂量,剂量较大时改为早、晚餐前两次服药,直到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的控释药片,也可每天服药一次。一般来说,格列本脲作用强、价廉,目前应用仍较广泛,但容易引起低血糖,老年人及肝肾心脑功能不好者慎用;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作用温和,较适用于老年人;轻度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60ml/min)时几种药物均仍可使用,中度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30~60ml/min)时宜使用格列喹酮,重度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格列喹酮也不宜使用。应强调不宜同时使用各种SUs,也不宜与其他胰岛素促分泌剂(如格列奈类)合用。
  (2)格列奈类:此类药物也作用在胰岛口细胞膜上的K脚,但结合位点与SUs不同,是一类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可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降血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低血糖症发生率低、程度较轻而且限于餐后期间。较适合于T2DM早期餐后高血糖阶段或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患者。可单独或与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等联合使用。禁忌证和不适应证与SUs相同。于餐前或进餐时口服。有两种制剂:①瑞格列奈(repaglinide):为苯甲酸衍生物,常用剂量为每次0.5~4mg。②那格列奈(nateglinide):为D-苯丙氨酸衍生物,常用剂量为每次60~120mg。
  2.双胍类(biguanides)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也可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近年来认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激活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系统而发挥多方面的代谢调节作用。单独用药极少引起低血糖,与SUs或胰岛素合用则有可能出现低血糖。二甲双胍治疗T2DM尚伴有体重减轻、血脂谱改善、纤溶系统活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性降低、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受抑制等,被认为可能有助于延缓或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适应证:①T2DM:尤其是无明显消瘦的患者以及伴血脂异常、高血压或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作为一线用药,可单用或联合应用其他药物。②T1DM:与胰岛素联合应有可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和血糖波动。
  禁忌证或不适应证:①肾、肝、心、肺功能减退以及高热患者禁忌,慢性胃肠病、慢性营养不良、消瘦者不宜使用本药;②T1DM不宜单独使用本药;③T2DM合并急性严重代谢紊乱、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④对药物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⑤酗酒者。肌酐清除率<60ml/min时不宜应用本药。
  不良反应:①消化道反应:进餐时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②皮肤过敏反应;③乳酸性酸中毒:为最严重的副作用,苯乙双胍用量较大或老年患者、肝肾心肺功能不好及缺氧等时易发生。二甲双胍极少引起乳酸性酸中毒,但须注意严格按照推荐用法。
  临床应用:儿童不宜服用本药,除非明确为肥胖的T2DM及存在胰岛素抵抗。年老患者慎用,药量酌减,并监测肾功能。准备作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检查的患者应事先暂停服用双胍类药物。现有两种制剂:①二甲双胍(metformin):500~1500mg/d,分2~3次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2g/d。②苯乙双胍(phenformin,DBI):50~150mg/d,分2~3次服用,此药现已少用,有些国家禁用。
  3.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格列酮类)  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起作用。PPARγ是一种调节基因转录的因子,被激活后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诱导调节糖、脂代谢的相关蛋白的表达。TZDs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刺激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还可改善血脂谱、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显示出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TZDs促进脂肪重新分布、从内脏组织转移至皮下组织,可能与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有关。近来发现它也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TZDs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治疗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不宜用于T1DM、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体重增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但如与SUs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现有两种制剂:①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用量为4~8mg/d,每日1次或分2次口服;②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用量为15~30mg/d,每日1次口服。
  4.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  食物中淀粉、糊精和双糖(如蔗糖)的吸收需要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AGI抑制这一类酶可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作为T2DM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可单独用药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T1DM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AGI有助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腹胀了排气增多或腹泻。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但如与SUs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直接给予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肠道吸收甚微,通常无全身毒性反应,但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应慎用。不宜用于有胃肠功能紊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现有两种制剂:①阿卡波糖(acarbose):主要抑制α-淀粉酶,每次50~100mg,每日3次;②伏格列波糖(voglibose):主要抑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每次0.2mg,每日3次。AGI应在进食第一口食物后服用。饮食成分中应有一定量的糖类,否则AGI不能发挥作用。
  (六)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  ①T1DM;②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③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④手术、妊娠和分娩;⑤T2DM 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⑥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2.胰岛素制剂  按作用起效快慢和维持时间,胰岛素制剂可分为短(速)效、中效和长(慢)效三类。速效有普通(正规)胰岛素(regular insulin,RI),皮下注射后发生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是唯一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可用于抢救DKA。中效胰岛素有低精蛋白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中性精蛋白胰岛素)和慢胰岛素锌混悬液(1ente insulin zinc suspension)。长效制剂有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protamine zinc:insulin,PZI,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ultralente insulin zinc slaspension)。几种制剂的特点见表8-2-4,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一餐饭后高血糖;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两餐饭后高血糖,以第二餐饭为主;长效胰岛素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根据来源,目前胰岛素制剂有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和猪胰岛素。人胰岛素比动物来源的胰岛素更少引起免疫反应。
  胰岛素类似物指氨基酸序列与人胰岛素不同,但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功能及作用与人胰岛素相似的分子,目前已有多种不同氨基酸序列及作用特性的胰岛素类似物,可提供更符合临床需要的速效及长效制剂。已在国内上市的有:
  (1)速效胰岛素类似物:①赖脯胰岛素(instalin lispro):将胰岛素B链28位的脯氨酸(Pro)与29位的赖氨酸(Lys)次序颠倒(LysB28ProB29);②门冬胰岛素(insulin aspartt):胰岛素B链28位的脯氨酸被门冬氨酸取代(AspB28)。上述改变使胰岛素分子自我聚合能力减弱,能保持单聚体或二聚体状态,皮下注射后吸收加快,通常15分钟起效,30~60分钟达峰,持续2~5个小时。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于进餐前注射,起效快、达峰快、作用时间短,更符合进餐时的生理需求。
  (2)长效胰岛素类似物:①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胰岛素A链21位的门冬氨酸换成甘氨酸,并在B链C末端加两分子精氨酸,使等电点偏向酸性,在生理pH体液中溶解度降低,皮下注射后局部形成沉淀,缓慢分解吸收。②胰岛素Detemir:在胰岛素B链29位赖氨酸上接一个游离脂肪酸侧链,切去第30位苏氨酸,经修饰后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而延长其作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提供的基础胰岛素水平较稳定,血糖控制较好,低血糖发生减少。
  胰岛素吸入剂:有经肺、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吸收3种方式,已开始上市。
  注意事项:当从动物胰岛素改为用人胰岛素制剂时,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应严密观察。胰岛素制剂类型、种类、注射技术、注射部位、患者反应性差异、胰岛素抗体形成等均可影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腹壁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和臀部。胰岛素不能冰冻保存,应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30℃或<2℃)及剧烈晃动。我国常用制剂有每毫升含40U和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应注意注射器与胰岛素浓度匹配。某些患者需要混合使用速、中效胰岛素,现有各种比例的预混制剂,最常用的是含30%短效和70%中效的制剂。胰岛素"笔"型注射器使用预先装满胰岛素的笔芯胰岛素,不必抽吸和混合胰岛素,使用方便且便于携带。
  3.治疗原则和方法  胰岛素治疗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胰岛素剂量决定于血糖水平、β细胞功能缺陷程度、胰岛素抵抗程度、饮食和运动状况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
  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两种模式:持续性基础分泌保持空腹状态下葡萄糖的产生和利用相平衡;进餐后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使进餐后血糖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内,预防餐后高血糖发生。胰岛素治疗应力求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1型糖尿病:对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消瘦的患者,初始剂量约为0.5~1.0U/(kg?d)。维持昼夜基础胰岛素水平约需全天胰岛素剂量的40%~50%,剩余部分分别用于每餐前。例如每餐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或餐前即时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使胰岛素水平迅速增高,以控制餐后高血糖。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的方法: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保持夜间胰岛素基础水平,并减少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另于早晨给予小剂量中效胰岛素可维持日间的基础水平;②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使体内胰岛素水平达到稳态而无明显峰值。目前较普遍应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是餐前多次注射速效胰岛素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应为患者制订试用方案,逐渐调整,至达到良好血糖控制。一部分T1IDM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病情部分或完全缓解,胰岛素剂量减少或可以完全停用,称为"糖尿病蜜月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为补充治疗,用于经合理的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到良好控制目标的患者,通常白天继续服用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早晨可加或不加小剂量)或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胰岛素作为替代治疗(一线用药)的适应证为:T2DM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特别是体重明显减轻的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反应差伴体重减轻或持续性高血糖的患者;难以分型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此外,在T2DM患者胰岛素补充治疗过程中,当每日胰岛素剂量已经接近50U时,可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而改成替代治疗。应用胰岛素作为T2DM替代治疗时,可每天注射2次中效胰岛素或预混制剂;β细胞功能极差的患者应按与T1DM类似的方案长期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
  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可能的原因为: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夜间多次(于0、2、4、6、8时)测定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
  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时,低血糖症发生率增加,应注意避免、及早识别和处理。2岁以下幼儿、老年患者、已有晚期严重并发症者不宜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又称胰岛素泵)是一种更为完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放置速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容器通过导管分别与针头和泵连接,针头置于腹部皮下组织,用可调程序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输注,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定期更换导管和注射部位以避免感染及针头堵塞。严格的无菌技术、密切的自我监测血糖和正确与及时的程序调整是保持良好血糖控制的必备条件。
  人工胰由血糖感受器、微型电子计算机和胰岛素泵组成。葡萄糖感受器能敏感地感知血糖浓度的动态变化,将信息传给电子计算机,指令胰岛素泵输出胰岛素,模拟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模式。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应激时,如重症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急症手术等,容易促使代谢紊乱迅速恶化。此时不论哪一种类型糖尿病,也不论原用哪一类药物,均应按实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以渡过急性期,待急性并发症痊愈或缓解后再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急性期血糖控制良好与急性并发症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但应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对老年、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患者尤其要小心。糖尿病患者如需施行择期大手术,尤其是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应至少在手术前3天即开始使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宜选用短效胰岛素或联合应用短效和中效制剂,术后恢复期再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上述情况下,如需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可每2~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岛素。
  4.胰岛素的抗药性和不良反应  各种胰岛素制剂因本身来源、结构、成分特点及含有一定量的杂质,故有抗原性和致敏性。牛胰岛素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猪胰岛素,人胰岛素最弱。,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血中可出现抗胰岛素抗体。临床上只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胰岛素抗药性,即在无酮症酸中毒也无拮抗胰岛素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100U或200U。此时应选用单组分人胰岛素速效制剂。如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能降低血糖,可试用静脉注射20U并观察1/2~1小时后血糖是否肯定下降,如仍无效,应迅速加大胰岛素剂量,给予静脉滴注,有时每日剂量可达1000U以上,并可考虑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40~80mg)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此时胰岛素可从已形成的复合物中分离而使循环中游离胰岛素骤增,引起严重低血糖,应严密监护、及早发现和处理。胰岛素抗药性经适当治疗后可消失。
  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和(或)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参阅第八篇第三章。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为晶状体屈光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胰岛素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荨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罕见严重过敏反应(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处理措施包括更换胰岛素制剂,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脂肪营养不良为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止其发生。随着胰岛素制剂的改进,目前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已甚少发生。
  (七)胰升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
  胰升糖素样多肽1(glucagon-1ike peptide 1,GLP-1)由肠道L细胞分泌,其主要活性形式为GLP-1(7-36)酰胺,可使T2DM患者血糖降低,作用机制如下:①刺激胰岛β细胞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②抑制胰升糖素分泌,减少肝葡萄糖输出;③延缓胃内容物排空;④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⑤抑制食欲及摄食。此外,GLP-1还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GLP-1在体内迅速被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而失去生物活性,其半衰期不足2分钟。采用长作用GLP-1类似物或DPPⅣ抑制剂可延长其作用时间。长作用GLP-1类似物有Exenatide(及其长效制剂Exenatide LAR)和Liraglutide等,须注射给药;DPPFⅣ抑制剂有Vildagliptin、sitagliptin和Saxagliptin等,可口服给药。
  (八)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
  治疗对象主要为T1DM患者,目前尚局限于伴终末期肾病的T1DM患者。单独胰腺移植或胰肾联合移植可解除对胰岛素的依赖,改善生活质量。胰岛细胞移植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2000年Edmonton方案公布后,在全球各胰岛移植中心进行了试验,移植成功率有一定提高,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胰腺移植或胰岛细胞移植均宜在技术精良、经验丰富的医学中心进行。
  (九)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强调早期防治。应定期进行各种慢性并发症筛查,以便早期诊断处理。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以及各自特殊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首先应该是全面控制共同危险因素,包括积极控制高血糖、严格控制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抗血小板治疗(例如阿司匹林)、控制体重、戒烟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并要求达标(表8-2-2)。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和大血管病变的治疗原则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但治疗更为积极,要求更为严格。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建议,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如尿蛋白排泄量达到1g/24h,血压应控制低于125/75mmHg,但要避免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急速下降。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等危症,LDL-C治疗的目标值为<2.6mmol/L(100mg/d1)。严格代谢控制可显着推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对糖尿病肾病应注意早期筛查微量白蛋白尿及评估GFR,临床上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是依据糖尿病史、有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并能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后作出。UAER的变异较大,应多次检测,在3~6个月内连续测3次,其中2次异常方能诊断。糖尿病肾病抗高血压治疗可延缓GFR的下降速度,降压治疗的目标值已于上述,早期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除可降低血压外,还可减轻微量白蛋白尿;减少蛋白质摄人量对早期肾病及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均有利,临床肾病(Ⅳ期)即要开始低蛋白饮食,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饮食蛋白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8g,GFR下降后进一步减至0.6g并加用复方旷酮酸;PKC>B抑制剂(ruboxistaurin)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有一定益处;尽早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纠正贫血、尽早进行透析治疗,注意残余肾功能的保存等。应由专科医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检查,必要时尽早应用激光光凝治疗,争取保存视力;RAS抑制剂、PKC-β抑制剂和VEGF抗体(pegaptanib)治疗视网膜病变可能有一定前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通常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维生素、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肌醇以及对症治疗等可改善症状。对于糖尿病足,强调注意预防,防止外伤、感染,积极治疗血管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
  (十)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治疗
  无论是妊娠期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妊娠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均有复杂的相互影响。母体供应本身及胎儿所需葡萄糖,妊娠早期呕吐、进食减少时易出现低血糖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妊娠中、晚期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胎盘催乳素(HPL)和雌激素等分泌增多及胰岛素降解加速,使患者胰岛素需要量增多,若胰岛素用量不足,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分娩后胎盘排出,多种胰岛素拮抗因素迅速消失,对胰岛素敏感性突然增加,若胰岛素用量未及时减少,则易发生低血糖症。此外,胎儿畸形、流产、死产、巨大胎儿或胎儿生长迟缓、新生儿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患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不利影响。
  受孕时和整个妊娠期糖尿病病情控制良好对确保母、婴安全至关重要。由于胎儿先天性畸形危险性最大的时期是受孕7周内或停经9周前,因而糖尿病妇女应于接受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正常后才受孕,产前咨询极为重要。医学营养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患者相同,务使孕妇体重正常增长。应选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注意调节剂量。禁用口服降血糖药。在整个妊娠期间应密切监测孕妇血糖水平和胎儿情况。通常孕36周前早产婴儿死亡率较高,38周后胎儿宫内死亡率增高,故主张选择36~38周进行引产或剖宫产。但目前认为应根据胎儿和母亲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特别是妊娠期糖尿病,可争取足月妊娠自然分娩。产后注意对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预防和处理。

课程推荐

  • 中级会计职称普通班
  • 中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中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中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普通班

班次特色
按照大纲(或教材)章节体系进行系统讲解,结合各章节考情分析、知识点讲解和总结,对大量极具代表性的重点、难点习题解题思路及过程的深入剖析。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答疑版+vip

240元/一门
450元/两门
680元/三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特色班

班次特色
含普通班全部课程+服务。同时开通模拟考试题库,题库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准确把握考试重点、难点与考点,教授答题思路与方法,剖析历届考试失分规律,指明考试中“陷阱”、“雷区”和“误区”所在。帮助考生减少答题失误,助学员高分过关。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模拟考试题库+语音视频课堂+答疑版+VIP

380元/一门
720元/两门
960元/三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精品班

班次特色
含特色班全部课程+服务,同时为开通精品班的学员配备相应的直拨咨询号码,专人答疑,建立完善的学员信息库,及时回访跟踪,了解学员学习情况,督促学习,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模拟考试题库+答疑精华班+应试技巧班+语音串讲班+VIP金卡

680元/一门
1200元/两门
1800元/三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实验班

班次特色
含精品班全部课程+服务,实验班学员享受班主任制教学制度,并签署协议,当期考试不通过退还该课程学费(必须参加当期考试)。选报实验班课程的学员,还将免费获赠上期考试同科目下其他所有名师主讲的课程!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模拟考试题库+答疑精华班+应试技巧班+语音串讲班+VIP金卡+签署协议

1000元/一门
2000元/两门
3000元/三门
购买
  • 中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 中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实验版
模拟题库 题库介绍 价格 购买
综合版

题库特色
题库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准确把握考试重点、难点与考点,教授答题思路与方法,剖析历届考试失分规律,系统、详细地总结各章节的重点内容配以例题详解,让学员事半功倍,考试命中率高,助学员高分过关。
题库组成
模拟考试系统+试卷题库+章节题库+幻灯题库+手机题库系统+答疑版

120元/一门
200元/两门
240元/三门
购买
模拟题库 题库介绍 价格 购买
实验版

题库特色
包含综合版所有题库,开通实验版题库的学员,只要在考试之前完成该科目题库中所有题目的答题,并且完成错题重做,考试不通过退还该科目费用!
题库组成
模拟考试系统+试卷题库+章节题库+幻灯题库+手机题库系统+答疑版

240元/一门
480元/两门
720元/三门
购买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更新时间2022-03-13 11:00:21【至顶部↑】
联系我们 | 邮件: | 客服热线电话:4008816886(QQ同号) | 

付款方式留言簿投诉中心网站纠错二维码手机版

客服电话: